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(Alzheimer's Disease International, ADI)發布的《2019全球失智症報告》,全球目前已有超過5000萬名失智症患者,預估至2050年將增至1億5200萬人,換句話說,全球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
失智症對全球社會和經濟造成了重大負擔,相關成本每年達到1兆美元,並且預計到2030年將翻倍。以台灣為例,現有失智症患者約35萬人,每年醫療費用總支出接近1855億台幣,占總醫療支出的8.9%。
聽力損失與失智風險:嚴重聽損者風險增五倍
為提升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預防意識,國際失智症協會將每年9月21日訂為「國際失智症日」,並配合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,推動失智症意識提升、風險減少、診斷、治療和照護等項目。研究顯示,40%以上的失智症病例可透過改變風險因素來延緩或預防。
根據2023年發表於《刺胳針》(The Lancet)旗下《eClinicalMedicine》期刊的挪威HUNT研究顯示,聽力損失與失智症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性。根據這項長期追蹤的研究,聽力損失與未來罹患各類型失智症的風險呈正相關。研究發現,聽力損失每增加10分貝(dB),失智症的相對風險增加約1.04倍,而在85歲以下的參與者中,風險增幅更高,達到1.12倍。這些結果進一步支持了聽力損失是失智症的可變風險因素,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,聽力損失的早期干預可能減少失智症的發生率。
台灣最大規模的老人聽力篩檢結果也支持這一觀點。從105年至108年期間,共有9055名民眾參與聽力篩檢,結果顯示失能性聽損在65歲以上族群的盛行率高達40%,而75歲以上更是接近每兩人中就有一人罹患聽損(47.9%)。85歲以上族群的聽力問題更為普遍,接近每三人中就有兩人(71.4%)受聽損困擾。統計還顯示,男性失能性聽損的比例略高於女性(38.4%對33.2%),且東部地區的聽損盛行率較其他地區略高。這些數據推估,全台約有137萬名高齡失能性聽損人口。
值得注意的是,研究指出佩戴助聽器可以有效減緩認知能力下降,速度可降低48%,同時也可減少其他相關疾病的風險,如老年憂鬱症。
台灣「聽力與失智白皮書」:防治失智從聽力開始
為呼應國際失智症協會的「Time To Act On Dementia」行動,科林助聽器委託工研院發表台灣首份「聽力與失智白皮書」。此次調查針對台灣1466名受訪者,分析其失智症風險認知與生活型態,目的是提升國人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預防,並推動聽力檢測與診斷,響應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。
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張慈映指出,全球已有50個國家制定失智症應對政策,針對預防與風險降低提出具體行動方案。美國2022年已針對OTC助聽器設立新監管架構,讓助聽器更容易取得,2023年CDC也將聽力損失納入失智症風險因素的教育卡片中,鼓勵有聽力損失的民眾佩戴助聽器,以降低失智風險。
台灣失智防治政策的建議:聽力篩檢應納入定期健檢
目前台灣的「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.0(2018-2025年)」雖然已涵蓋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風險因素,但尚未將聽力損失納入。與會專家呼籲政府應將聽力篩檢納入國家定期健檢,並推廣助聽器的使用,藉由早期發現高風險因子並及時矯正,降低失智症的醫療與社會成本。
聽力損失的實例:助聽器改變生活
潘小姐因梅尼爾氏症長期耳鳴並伴隨突發性耳聾,導致聽力退化,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和人際關係。佩戴助聽器後,她的生活逐漸回歸正常,也減少了因聽力問題引發的社交障礙。得知聽力損失會增加失智風險後,她慶幸自己及時選擇了助聽器,雖然適應過程需要時間,但生活質量大幅提升。
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教授強調,聽力損失在老化疾病中的患病率排名第四,僅次於關節炎、高血壓與心臟病,且與失智症及憂鬱症密切相關。聽力損失不可逆,無論是輕度或重度損失,都會影響日常生活,因此他建議應及早採取積極的聽覺介入策略,助聽器是高齡聽損患者的主要選擇,而重度聽損患者則可以考慮人工耳蝸。
科林助聽器資深聽力師蔡鋕鑫則補充,定期進行聽力篩檢能及早發現可治療的聽力問題,如中耳炎或耳垢堵塞,並建議若有家人看電視或講電話音量過大,或出現「聽不到」「聽不清楚」等情況時,應立即安排專業的聽力檢測。